《布達佩斯之戀》

By admin, June 26, 2017 6:14 pm

東歐回來後才第一次看高清版的《布達佩斯之戀》,女主角Ilona真是一個迷倒眾生的波希米亞女郎。

記得那晚站在Citadella山上俯瞰著布達佩斯醉人的夜景,如果當時再加上Gloomy Sunday這首曲就更加完美了!

布達佩斯之戀 – 陶傑

《布達佩斯之戀》,一個很古雅而小資產階級的片名,沒有諧音的 Gag,也沒有廣東話,很像利舞台和樂宮的六十年代,難怪電影當初竟然找不到院線,先出了 DVD,後來眼見國際輿論一致好評,方才排在一家冷門的戲院上映。

故事有一半是真人真事。一九三五年,兩個匈牙利音樂家寫作了一首樂曲,由於樂韻極為憂鬱,許多人聽了之後自殺。樂曲流傳到美洲,由美國歌手比利賀烈戴配上英語唱出來,歌曲像有無數幽靈,成為一支匈牙利的生命輓歌。

一宗新聞,配上合理而淒怨的想像:樂曲是一家餐室的樂師創製的,他情迷了美麗的餐館老闆娘,跟老闆娘通姦。餐館的猶太老闆知道了並沒有發狂,由於妻子是人間極品,他願意跟樂師分享這個女人,也不想失去她。

是杜魯福《祖與占》的翻版吧,但是編導在棋盤上多放一隻棋,多安排一個德國的年輕人。他是餐館的顧客,也迷上了女主角。三人行相安無事,加入了第四個,就複雜得像玩圍棋,尤其是在一個動盪的時代。

人太多了,女主角拒絕了德國人上船。三年之後,歐戰爆發,德國小伙子入伍,成為年輕的軍官,而且奉派來布達佩斯。

兒女恩怨,家國情仇,如果只痛快地報一段失戀之仇,就俗氣了一點。編導把德國人的性格寫得很複雜,尤其是在暴政之下,一個小子是如何墮落為一個用心計布局殺人的兇手,在驚濤駭浪的復仇之中,又不失情癡的細水長流。

女主角伊麗卡馬樂珊,有六十年代那樣的豔光四射,三分阿娃嘉娜,六分慧雲李,剩下一分有點像東方的白光。匈牙利人古名韃靼,本來就有一點亞洲血裔。一撥長髮,一舔嘴唇,目光流盼之間都是濃馥的戲,直把觀眾的口味慣得很尖,五嶽歸來不看山,見過如此絕色,以後還如何買票看其他?

男主角三人,演猶太老闆的那個中年人外表最平凡,甚而有點俗氣,但演技卻最壓場。演鋼琴師的那一位,有點像阿倫狄龍減去了丹尼戴路易斯剩下的一個數字,失意潦倒的才情卻寫在眉宇之間。演德軍的叫做賓貝加,德國味爆了棚,是柏林的舞台劇演員。

這樣的電影怎會排在灣仔北的一家小戲院?殖民地時代,應該是聖誕新年的百萬票房之戲,這才是真正的香港之恥。

《布達佩斯之戀》把多瑙河拍得很有愛情感:一水相分,連女主角的裙子也是藍色的,沾上了匈牙利的憂鬱。

有哪一個國家比匈牙利更切合 Melancholy這個字?除了曾亡國而多詩人的波蘭。匈牙利在東歐,跟伊斯蘭世界毗鄰,腹受過蒙古韃靼和土耳其突厥的侵略,背與奧地利打過內戰,猶太人跟吉普賽雜居,還有納粹德國的陰影,匈牙利這杯 Melancholy的雞尾酒,滋味有千般,要選一個夕陽西下的黃昏,站在橫流布達佩斯的多瑙河大橋,面向東方,一仰飲而千古的天地黯,方會點滴在心頭。

因此《布達佩斯之戀》的開頭,鏡頭掠過多瑙河畔的古都,念天地之悠悠,落日的愛情故事最終凝定在橋上的一個穿藍裙子的女子。一個民族只有苦難,是不可以僭稱浪漫的,在苦難之中須尚有幾雙天長地久的有情人。中國由鴉片戰爭開始,八國聯軍、抗日戰爭、文化大革命甚麼的,苦難異常沉重,但流傳下來的有幾段煙熏酒醉刻骨銘心的情事?是郁達夫與王映霞,還是徐志摩跟林徽音?黃河到底沒有多瑙河的淒美,因為國難的血瀋,需要愛情的酒精來浸潤,在沉重之中,餘香百年,縈繞心間,方釀成一盞甘醇的苦杯。

對於英語世界,東歐的這一個角落,容易受到忽略和遺忘,香港有沒有去布達佩斯的直航飛機?在伊士坦堡和柏林之間,有一片繁花如海的疆土:基督火炬的邊陲,奧匈帝國的廊柱,曾經先為納粹吞噬,後又淪為共產魔帝餐桌上的一塊點心。

「生命誠可貴,愛情價更高」,正是十九世紀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句。裴多菲是屠夫的兒子,當過舞台劇演員,後來成為抗擊奧地利侵略的士兵。那時官方的語文是拉丁文,裴多菲用匈牙利的民間白話來製詩。在十九世紀的歐洲,「解放」( Liberation)還是一個聖潔的名詞,不如今日之惡俗而受玷污,由於詩聖的感召,一九五六年的匈牙利革命,民族英雄納吉為了反抗蘇聯,也獻出了生命。裴多菲的詩句是沾上多瑙河的藍墨水寫成的,河的上游正是臨波照影的舞曲大王史特勞斯,一瓢麗水,孕育了兩般情懷。

因此《布達佩斯之戀》的女主角身上的一襲藍裙子,在銀幕上是如此牽動愁腸。藍這個顏色,要配襯布達佩斯的暮色中的一岸燈火:不止是憂鬱,而且還多情而不羈,溫柔而剛烈,連星期天也幽暗得如此之典麗,像多瑙河流閃在眼眸的一泓歌聲。

2 Responses to “《布達佩斯之戀》”

  1. Samson says:

    憂鬱的星期天?

Leave a Reply to 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