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棄不一定是盡頭 (轉文)

By admin, February 13, 2015 12:34 pm

失敗乃成功之母

B1300_054_0skklkc

Peter Thiel出版《 Zero to One》談論創業,我立即買來看。 Thiel是美國科網紅人,以敢言見稱,我一直有留意他的言論。寫這本書的主意來自他的一名學生, Thiel兩年前在史丹福大學任客席講師,一名學生把筆記放上網,引起廣泛注意,後來 Thiel和這名學生合作把筆記寫成這本書。 Thiel是 PayPal的創辦人之一, PayPal售予 eBay後, Thiel成為億萬富豪,轉型為投資者,最為人津津樂道是,他是 facebook的首位投資者,現在仍在董事局。

Thiel在書中提出有趣一點,他認為失敗是過譽( over-rated)。特別是在科網界,失敗被捧至天高,失敗彷彿是成功的踏腳石,未失敗過的人難以成功。直覺上,失敗過的創業者受過考驗,比未失敗過的創業者硬淨,因此失敗是一枚值得自豪的英勇勳章。 Thiel不同意,失敗非成功必經之路,他認為從學習的角度,失敗沒價值。 Thiel認為失敗的最大問題,是難以從失敗中學到有用東西,一件事因為五個原因失敗,如果失敗者只察覺到其中兩個,這個失敗經驗對失敗者日後全無幫助。

本書看到這裡,我看得心花怒放,因為終於找到幫手對抗「失敗乃成功之母」這傳統智慧。我認為「失敗乃成功之母」只是一句安慰說話,本身沒意思,目的是希望失敗者不太傷心,儘快抬起頭再接再厲。不幸的是,很多人相信這句話的字面意思,以為失敗和成功之間存在必然關係。失敗有助成功的邏輯,是失敗者從失敗經驗中領略到失敗原因,日後糾正錯誤,一次不成功,再來,只要不放棄,總有成功一天。問題是,如 Thiel所說,失敗者未必可從失敗中吸取到有用教訓,失敗者可一次又一次失敗下去,永不成功。

假如「失敗乃成功之母」是一句安慰說話,失敗者不過分重視含意,應該會好過一點,因為失敗之後的道路,可以是再失敗。即使從失敗中確實學到一些東西,這些東西是關於失敗,例如「我這樣做就會失敗」,這些教訓不會告訴失敗者,怎樣做才會成功。此路不通,哪條路才通?不知道,但前面可能有幾百萬條路,碰幾多次壁才找到正路?

失敗這條路浪費時間,我們應多花心血從成功經驗學習,這些經驗確切告訴我們成功之路。成功之路可能是先經過失敗,也可能是一擊即中,有些人花大量心血做前期準備,選擇最佳時機,組織最強團隊,克服困難達到目標。沒經過失敗的成功跟經過失敗的成功,之間的分別,可能是前期準備是否適當和足夠。

「失敗乃成功之母」這句話有問題,我認為問題不是出在觀點與角度,而是牽涉本質,我提出一個處理失敗的方法,是放棄。你沒聽錯,是放棄。放棄做一件事,當然不會成功,但也不會失敗。失敗不一定帶來有用教訓,所謂教訓有可能是會錯意,結果輕則浪費時間,重則重創自信。「失敗乃成功之母」和「有志者事竟成」是孖公仔,嘗試就一定掂,不要被失敗嚇阻,聽上去多動聽,但很大可能是錯誤想法。

經典例子是父母培養子女興趣,如彈琴、拉小提琴、繪畫……父母勤力接接送送,付出在子女興趣的心血,跟子女所付出的,有過之而無不及,很快便泥足深陷。子女是否喜歡不重要,總之付出了這麼多,不可能放棄,父母不停麻醉自己和提醒子女,過程中失敗是必經之路,是進步的印記。我認識不只一個朋友的子女,學琴學到考第八級,然後對父母說:「我負了責任,不彈了。」子女最後接觸鋼琴,是考試的一天。

放棄的好處不只是不用經歷失敗,還給予我們空間去嘗試其他東西。空間很重要,我們的時間不應該被填滿,沒事做的時間可能是最有意思的時間。放棄甲,或者會遇上乙;再放棄乙,可能會遇上丙,然後發展為一生最愛。關鍵是我們肯放棄,放棄不一定是盡頭,可以是另一片風光。與其吹捧失敗,不如給放棄一個機會。

by 蔡東豪

Leave a Reply